2024年5月31日 星期五

[讀書心得]用心於不交易:我的長線投資獲利秘訣:下好離手,不要動作。

 


註:原為2015/3/23於xuite上發表的心得

推薦度:10/10

這本書同事大眼妹推薦我看的,這位作者的前作就是<我的職業是股東>,因為我習慣一系列的看完,所以就先看完了<我的職業是股東>再看這本。果然這樣看下來的感覺就不太一樣,<我的職業是股東>比較像先把各門各派的武功都介紹了一遍,而作者認為比較安全又可以獲利的方法,其實是價值投資法,但是在<我的職業是股東>中作者並沒有明確的提到他怎麼操作,而這些部份就是在這一本<用心於不交易>中有非常詳細的說明。

第一個他先提到複利這件事,基本上這件事知道的人就可以很快的看過,不知道的人可以看一下,因為其實觀念非常簡單。但是說到這我就要講一個往事,有一次有一個長官對我們說,他在電視上看到有節目在講投資,講到複利的魔術,要會用複利才會賺大錢,但是他不知道要怎麼用。然後他最後只說我們還年輕,可以去研究研究,他已經老了,所以沒辦法。這位長官的學歷超好,那時我本來想的是他怎麼可能會不知道複利這件事?但是後來過了一陣子,我想了一想,也許他講得是不知道怎麼達成複利這件事。

複利的觀念很簡單,難是難在怎麼達成複利,如果你中間有虧損,那你的虧損也會變大,這是複利的可怕之處。因此要用複利的先決條件是:「你一定要獲利!」。有人會說這會很難嗎?如果是把錢存在銀行,那不會很難,只是利率太低,複利效果也不好。如果是在股票市場,有經驗的人都會發現,交易越多越容易虧損,這也是書名為什麼會叫<用心於不交易>的原因了。

作者建議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找出像定存一樣的股票,那要怎麼找?作者是說從有競爭優勢或是壟斷形的企業中找,再檢視他每年的獲利是否穩定等,等到他回到合理的價位後,再進行買進。我個人覺得也可以從反方向來找,比如從EPS每年穩定超過多少錢、每年殖率利多少錢等篩選出股票,然後再檢視這些公司是否有競爭力,為什麼我覺得從反方向來找呢?因為我們畢竟不是每天都在操作股票,所以可能有很多公司競爭力很強,但是我們卻沒有聽過,如果反向來操作就比較不會有遺珠之憾吧。

當你有不錯殖利率的股票後,你每年配息所得,要再投入股票中,才會有複利效果,不然就只是單利,所以就算只有一點點,你也可以買零股。如果遇到像金融海嘯那樣的大跌怎麼辦?其實你一點也不用擔心,因為你還是可以保有你原來的殖利率。那如果你遇到超漲怎麼辦?你可以考慮續抱,但是計算一下投報率,假設已經漲到你現在殖利率十年才能賺到的報酬,也許你可以考慮先賣出獲利了結,再等到他回到合理的價位後再買進。因為你已經是先獲利的未來十年,所以十年內有回到合理的價格,你就可以出手,我想很難沒有機會吧?所以獲利要先考慮未來多久內可以買進,才不會破壞了原來的複利機制。

整體來說,這本書是對於一般散戶投資人來說,是一本很好的教材。不過台灣的問題我覺得是並不像美國一樣,那麼多獨佔的企業,所以如何從這些中找出相對來說是穩健可以穩定提供複利的股票,就要好好研究了。

=======2024/5/31補充心得===============

其實再看這個心得,就知道後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高股息ETF,因為就有定存的效率,而且相對來說也比較穩定,所以後來很多的書都寫直接存ETF就好了。

另外我看到另一段心得寫,如果賺了十年的獲利就可以先賣出,現在看來應該指他的價格是在箱型裡波動才行,舉個例來說,10年前的台積電,10年後也沒有回到那個價位,反而越配越高,所以殖利率其實也會波動,也許投報率高的股票,就算超漲也不要賣才是王道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書心得]快樂錢商

  推薦度:4/10 我是先在某個書展看到這本書的,對於書名跟前面作者本田健的故事覺得好像蠻有趣,但是那時翻到後面覺得好像沒特別吸引我,就沒買了。但不知道為何這個書名一直在我的腦海中,所以多年之後又找了這本書來看。 這本書的作者本田健,他是先出版了英文版,再自己翻譯成日文版,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