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改變「身分認同」,改變有三個層次,最核心是身分認同,再來是過程,最外層是結果。舉例來說,如果你是以結果為論,你的目標是減重10公斤,那就會以此來進行過程,最後改變你的身分認同。但反過來,如果你一開始就是以健康為價值觀,那你吃東西、運動都會想著怎樣才是健康的人的選擇,就會進行這樣的過程,最後也會達到健康的結果。差別是,以結果開始的人,當目標達成後,往往因為沒有新的目標,習慣就不會保持,以減重來說就會復胖。但以身分認同開始的人,因為認同自己是健康的人,就能長期做符合這個價值觀的事,才能長久維持這個習慣。
習慣的養成就四個步驟:提示、渴望、回應、獎賞。我覺得要從獎賞回過頭去看,就如果這個獎賞是你很想要的,你就會養成習慣,因為變成習慣之後對獎賞可能會比較免疫,所以要再加上提示,比如你要跑步之前,都會先量一下體重,久了之後你一量體重,可能就會想要去跑步,就是提示與渴望、回應的結合。反過來如果你要戒除一個壞習慣的話,就是讓獎賞是你很不想要的,就不會再做這件事了。
這個流程基本上我看起來是覺得怪怪的,不過細節上有很多地方是蠻值得在生活上實用的,比如兩分鐘法則,我現在就是洗澡前做十下伏地挺身,因為只要花兩分鐘,所以抗拒的心就比較少,做久了之後,未來可能就會一想到要洗澡,就會自動先做十下伏地挺身,這就是習慣的養成。
又或是打造適合好習慣的環境,比如想要讀書,那就把書放在隨手可得的地方,並且光線要適合讀書,有專屬的讀書空間等。同樣的要戒掉壞習慣,就是把環境弄成要花比較大的力氣才能執行壞習慣,比如要戒掉吃零食,那家中眼睛所見就把零食藏起來,每次吃都要從櫃子底層拿出來,那可能就會少吃零食。
上面列出來的是我已經在執行的,書上還有很多是蠻有趣的例子,個人覺得應該每一個人都可以找到一兩點適合自己執行的部份,所以是非常推薦觀看的。
另外因為我都是在捷運上看這本書,結果因此還被人搭訕(笑),表示這本書真的很多人看過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