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原為2012/11/18於xuite上發表的心得
推薦度:9/10
如果你不知道這本書,光從書名跟作者東野圭吾來聯想的話,我想可能很多人會以為是東野的推理作品吧,可能那個主角最後留下的死前留言是一個招呼這樣。但是實際上這本書是東野圭吾的散文集,裡面提到了包含他的生平、他喜歡的運動、他對於一些作品改編成電影的感想等,算是了解東野的非常重要的一本書啊。而大概是最後的招呼意思是,這可能是他最後一篇散文集(我覺得應該不可能吧?),因為他覺得寫散文很痛苦,寫推理小說還比較簡單啊。
東野跟我一樣,是電機系畢業的,他也跟一般人一樣,在工作的五年之間過得非常不如意,期中還有想要辭職的念頭,後來因為他父親一句:「姆....」而打消這個念頭,但是在這段期間,他就利用工作之餘開始寫小說,目標是直木獎。他工科的背景,除了讓他寫小說可以有工科的題材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非常實際。書上有兩個例子讓我印象深刻,第一個是他第一次投直木獎,在趕完作品後,他知道這個作品不會得獎,所以他馬上就開始第二部作品,這在一般人來說是很少見的,很多人寫完投稿作品就會想要等開獎,開獎沒中又要花一段時間調養,一晃眼結果半年又過去了,結果又只好在剩下的半年裡匆匆寫稿,當然就不會得獎了。而東野也立下志向,只投五年,五年沒中的話,就不再投稿,我想這就是明確的目標跟執行計畫吧。
第二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他在得到直木獎之後就辭去工作去東京。我在看以前別人寫的前言,還有他一些其它的作品,我也以為他是被得獎衝昏頭所以才辭去工作的,所以他一到東京那些編輯就有奇怪的眼光看他。但是實際上他也是經過計算的,他得直木獎的<放學後>賣出10萬本,他的版稅大概是一本100日圓,所以有1000萬,這當然是一筆很大的錢。而東野認為第二本絕對不會賣這麼好,大約只有1/10的銷售量,而他預計一年可以出三本,所以會有300萬元的收入,跟他在工作的收入是一樣的,但是他到東京除了收入不變外,還可以學習正統的東京語(因為他住的地方是有方言的,一般寫書的文字不太會用方言)。因此他辭職工作這個決定,其實是經過縝密的思考下的結果,現在人很多人都會辭職去追求夢想,但是,很少人能像東野一樣是經過利弊分析後才下決定的,因此失敗的才會很多,也因為東野有經過這樣的分析,所以他才可以在經濟還不會太差的情形下,支撐自己十年沒有新的暢銷書的生活,我想這可能也是他理科出身的一個優勢吧。
裡面有一點我比較好奇的是,就是他離婚這件事,他在書上並沒有多所提到,後來是不是有再婚我也不確定。只是他結婚的時間點剛好是他開始寫小說,他離婚的時間點也差不多是他開始要大紅的時候,不知道是不是印證了一句,就是人往往能共患難卻無法共享樂啊。
這本書除了因為是自傳式的文章,所以可以了解東野的奮鬥過程激勵自己外,裡面也有不少的笑點,像他說他遇到藤木直人,發現這個人不但長得帥、又是他考不上的早稻田理工科畢業的、而且長得又高、臉上還沒有毛孔(東野還強調了兩次),這一段過程怎麼看大家都會出現一抹微笑啊。也因為這樣,我才認知道原來他本身應該算是一個會自嘲的幽默型的人,而不是我想的那種嚴肅的人,怪不得他會寫出<黑笑小說>、<名偵探的守則>這一類有趣小說啊。
在<成功的技術>中有提到一些如何達到成功之實際執行的方法,而讀東野這本書,也可以讓人彷彿看到成功的技術執行版的感覺。東野在以前國文可說是所有科目中最差的,但是他還是成為一個這麼有名的作家,我想,只要有心、有方法,再困難的目標應該還是可以達成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