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小說心得]徬徨之刃

 


註:原為2012/4/30於xuite上發表的心得

推薦度:8/10

在<信>這部也是東野圭吾的小說中,東野是從加害人的家屬角度來看事情,加害人的家屬會為了加害人的關係,受到社會的歧視。而這本<徬徨之刃>的角度,則是從被害者家屬的角度來看,最愛的人被奪走,而加害人只會受到一點點的刑罰,那被害人的家屬到底應該採取什麼態度來面對?

這部小說也提到了少年法的問題,只是他講的比<告白>深入,在小說中提到,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犯罪的少年未來能正常的回歸到社會上,所以他們的名字不能被公佈,他們的刑責很低,但是,為什麼社會要花那麼多時間讓他們回歸到社會上?他們回到社會上真的能改過嗎?就像被害者家屬說的一樣,為什麼我們的小孩要變成這種人渣的墊腳石呢?

老實說我個人覺得人有法律這件事開始,其實就是以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為原則,做錯事就是要付出代價,而少年犯法往往不是他一個人造成的,背後通常有家庭的因素,比如過度溺愛子女的父母(書上就有三個),就是因為這樣的環境下,才造成會有這種犯罪的少年,但是少年法只是懲罰了少年,沒有懲罰父母,在環境沒改變的前提下,這些少年出來會改變的機率應該是不太大,所以少年法才會一直為日本人所詬病。

有人可能會說,這些都是小說跟電影誇張化,實際上不會有這麼沒人性的人啦。我最近剛好看到有支持死刑的人,寫了一篇有關日本少年犯罪的事件(文章在此),這個少年殺了一對母女(小孩還是嬰兒),然後第一次開庭的時候被害者的老公抱著遺照要上法庭,結果被制止,原因是因為怕刺激到加害者,這讓人感覺非常不可思議,而後來律師一直以加害者不是故意的之類的為加害者辨護, 要不是被害者的老公蒐集到加害者寫的信,大家可能都會被加害者的律師所騙,這就是法律的可怕之處,這也是後來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後,裡面的台詞就是:「為什麼我們這些警察不是先保護人民,而是優先保護法律呢?」

老實說,這部小說點出了很多問題,也讓很多人深思這個社會的問題,但是,在人權團體的護航下,誰又能改變這些問題呢?我曾經跟朋友聊過天,他們也跟我說過,如果最愛的人受到傷害的話,他會不顧一切去私法制裁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政府才能真正了解善良民眾的心聲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說心得]紅色手指

  註:原為2012/1/15於xuite上發表的心得 推薦度:10/10 驚人的好看,這部後來改編成日劇據說評價也是很高。這部小說是東野圭吾筆下加賀恭一郎系統作之一,我剛好沒看過他其它的系列作,只看到這本,但是無損於閱讀之樂趣。這部小說與其說是推理小說,不如說是人性小說吧。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