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 星期三

[小說心得]沉睡的森林

 


註:原為2012/2/2於xuite上發表的心得

推薦度:6/10

這是加賀恭一郎的第二部,時間點是在<畢業>之後他剛當上警察沒多久的故事,這本書比較不像推理,而像是加賀恭一郎的愛情故事,在<畢業>那部有提到他最後有跟沙都子在一起,但是這一部一開始沒多久,就提到他收到大學時前女友的來信,後來在言談中也提到他們畢業後沒多久就分手了,雖然我已經看過他之後其它部的作品,知道他後來是單身,但是他們竟然是沒有理由的分手,也讓人覺得不勝唏噓啊。另外在<畢業>那本有提到加賀最後在考慮畢業後要當老師還是警察,結果他是先去當老師,因為覺得對學生幫助不大才去當警察的,而這段也沒有特別交待,說不定之後會寫到吧。

整體來說個人覺得這本跟<畢業>一樣是在交待加賀恭一郎的過去,比較像加賀的小說,不像推理小說,而且這時候的加賀還是一個小警察,沒有那種偵探樣,所以個人覺得只算是普通之作吧。

=========以下心得有劇情,建議未讀者不要往下閱讀==========













這部推理的部份是芭蕾舞團的殺人事件,在這個謎團中,加賀發現芭蕾舞團裡有一個特色是他們非常封閉,除了芭蕾舞之外的事都不關心,所以他們也有一種特別的向心力,最後,兇手不只一人,而且大家不斷的互相包庇,算是一個共犯結構吧。我記得有些推理小說也有許多共犯的設定,我昨天剛好在圖書館看到伊藤潤二的恐佈小說,裡面第一篇富江的故事,就是說富江被分屍成很多細小的屍塊,但沒有人知道兇手是誰,經過一連串恐怖的經過後,最後發現原來兇手是班上的同學,是在校外教學的時候發生的,然後因為老師也有把柄在富江身上,同學也討厭富江,結果最後就是把富江分屍成42塊,班上同學一人一塊去棄屍,形成一個共犯結構,所以一開始才會找不出兇手。一般共犯都有罪輕跟罪重的,所以往往會有人去告密或是去要脅罪比較重的,但是如果共犯是能完全的付出,那這個犯罪集團就很難突破了。

這本書的主軸應該是加賀的愛情故事,我想也許是因為這樣的設定,所以才會讓加賀跟沙都子分手吧。而最後那一吻,代表加賀真的愛上她了,而加賀最後說會等她出來,我想這可能就是後來幾部中加賀都沒有再談戀愛的原因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說心得]沉睡的森林

  註:原為2012/2/2於xuite上發表的心得 推薦度:6/10 這是加賀恭一郎的第二部,時間點是在<畢業>之後他剛當上警察沒多久的故事,這本書比較不像推理,而像是加賀恭一郎的愛情故事,在<畢業>那部有提到他最後有跟沙都子在一起,但是這一部一開始沒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