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原為2012/11/22於xuite上發表的心得
推薦度:9/10
山田真哉之前的幾部作品我都有非常高的評價,比如<叫賣竹竿的小販為什麼不會倒>、<就算客人白吃白喝,也別請工讀生>等書,在<就算客人白吃白喝>這本中已經有預告作者的下一本書會提到禁忌的數字,這一本書主就就是在講禁忌的數字。
首先他提到幾個實例來說明什麼叫禁忌的數字,比如「刻意製造的數字」中,他提到有一個調查是調查該地區三代同堂的家庭比例及該地區的出生率,然後發現這個曲線非常類似,所以得出了三代同堂的家庭生育率比較高這件事。如果大家不去細究的話,就會覺得這非常合理,接下來可能一堆人在這個刻意製造的數字上還會推演出因為三代同堂上一代比較會幫忙照顧小孩之類的。但是作者說,其實這個背後有一個問題,有很多情形,是小孩出生了,這個家庭才變成三代同堂,而不是三代同堂後,他們才生小孩,因此硬把這兩個數字相關,根本就是刻意製造的數字啊,所以如果看在政府或是一些機關的報表,應該要去細究背後的原理。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我最近看到一個新聞是說政府說我們的失業率在某一個排行榜中不高,所以我們算好的,一般人看到後就覺得我們還好。但是有一個人再去找這個排行榜,發現我們的就業率卻是在那個排行榜中算很低的,因此,我們失業率不高,就業率也不高,這中間就很奇怪了吧?那個人的推測原因就是,我們把很多明明可以就業的人,算在不適合就業的人口中,因此,我們才會失業率不高,這也許也算是刻意製造出來的數字吧。
另一個禁忌數字很有趣的,就是「沒有根據的數字」,他舉大部份的公司都會有的營收預估這件事,大家的預估往往都是平均成長,比如去年賺100萬,今年賺200萬,明年就預估300萬,後年400萬等,但是這背後是沒有根據的,也許,整個市場只有300萬元,所以這些預估根本是沒有意義。而後面也提到,因為這種沒有意義的預估常常發生在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又是計畫信仰為主,因為如果預估沒達到,可能會被投資人質疑,因此會發生一些奇怪的現象,比如亂花預算。書上舉了一個虛構的例子是,一家公司因為今年多了1億元的盈餘,所以他們決定要在今年把這1億元花光,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多賺不是很好嗎?為什麼要花光。答案是,第一,他們今年預估賺3億元,現在變4億元,別人可能會覺得他們預估不準(就是在亂計畫)。第二是,他們前一年賺2億元,如果今年賺3億,後年只要賺4億大家就覺得合理,但是如果今年是4億,明年可能要6-8億大家才覺得合理,因此為了之後能達到這個預測,所以把多的盈餘花掉,這就是計畫信仰過頭了。大家可能覺得很不可思議,但是現實中就是如此,比如大公司或政府單位年底就在狂花預算,原因就是今年沒花完,明年他們就會覺得他編的不準,然後砍這個單位的預算,因此最後的確達到數字上預測的精準,但是卻造成了很多的浪費。
因此作者最後提到了,會計是二分法,商業卻不是二分法。舉例來說會計是誰來算都會出現一樣的結果,但是商業卻不是誰來執行都是一樣的結果,但是如果只用會計的方法來考核公司的績效,結果往往卻造成商業上的失敗。書上舉了一個例子是,有一個50家分店的公司獲利下降,他們請了一個顧問來幫忙,顧問以會計的考角度來看,於是就下達節省成本,他的方法是把獲利比較低的25家分店關掉,並把比較高薪的員工辭掉,成本大大降低,理論上就會賺錢。結果25家分店後,他們議價的能力就下降,結果成本反而提高,最後這間店就倒了。所以他最後提到他原本那本<就算客人白吃白喝,也別請工讀生>裡的例子,不請工讀生是從純會計的角度來看,但是在商業中,不請工讀生可能造成客人有樣學樣,結果損失更多,而請了工讀生說不定還可以利用工讀生開拓客源,這就是會計上算不出來的,因此,商業不能缺少會計,但是也不能只靠會計。
這本書的作者跟<社長的賓士車為什麼是四門>的作者一樣是會計師,一樣有在輔導中小企業,但是這本書就比賓士車那本容易閱讀許多,可能就像作者自己的介紹一樣,因為他立志推廣會計,所以才會花時間把會計講得讓人易懂吧。這本書我沒有評到滿分的原因是因為,他一定要先看他前一本<就算客人白吃白喝,也別請工讀生>再看這一本,才會有很深的感覺,如果沒有這樣看的話,我想感覺可能會大打折扣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