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原為2018/1/19於xuite上發表的心得
推薦度:5/10
年紀大了真的有點麻煩,我看這本書的前半段,有一種似曾相識感,我記得應該是東野也寫過一部有關腦部的小說,後來是進入腦部修改。所以一開始看到前半段,我以為是一樣的小說,但是看到後面才發現原來是不一樣的小說啊。
故事是說,和昌是一家大公司的老闆,公司正在研究腦科學。他因為外遇的關係與妻子薰子處於分居狀態,薰子因為企圖外遇把小孩托給母親照顧,沒想到女兒瑞穗溺水疑似腦死,但薰子不放棄希望,和昌也因為愧疚感,所以盡全力支持妻子,還調了專門的研究員星野來幫忙。和昌為了讓薰子照顧瑞穗更鬆輕,幫瑞穗裝了人工智能呼吸控制系統,星野也運用電信號方式來控制瑞穗的手腳,這讓瑞穗看起來就像是睡著了一樣,還會慢慢長大。但是其實瑞穗的腦其實正在退化中。幾年過去了,身邊的人開始思考這樣到底算是什麼,但是薰子卻一直堅持要這樣下去......
這部小說比較像是科普知識的感覺,因為情緒起伏或是劇情的翻轉都沒有東野圭吾以往的推理小說那樣引人入勝,就是單純地把一個觀念包裝成一個故事而已。書上提到最佳的器官捐贈者是腦死者,但是在日本如果沒有同意器官捐贈的話,是不能做腦死判定。以書上的瑞穗來說,她從數值上來看是腦死了,但是因為沒有做腦死判定,所以不能視為她是死亡,因此還是可以對她施以醫療,但是就有人會覺得,為什麼要對一個死者做醫療呢?
這時東野又提出了另一個面向,腦死其實不同於植物人,是不會醒來的。但是,腦死的身體在機器的輔助下,卻仍然可以長大,有時候還會有反應(不是由腦控制的自主反應)。在家屬的眼中,這明明就是活著的人,怎麼可以說她是死了呢?所以我猜是這樣的原因,日本的法令才會是家屬要能接受小孩已死,才會做腦死測定,這樣就可以不用負責任。不然如果先做腦死判定,我想應該會有打不完的官司吧。
而最後的結局雖然沒有高潮,但是卻讓我有點驚訝,因為東野是非常科學的人,但結局中加入了靈魂這個要素,不論是腦死或是心臟停止跳動才算死亡,都是指器官的能用度,但是如果回到哲學跟宗教面,其實就是什麼時候這個人沒有靈魂了,才是真的死亡。但是沒有靈魂是沒辦法用科學證明的,所以最後結局是這個走向我有點意外。
至於用在瑞穗上的科技有沒有用呢?我前一陣子看到一個新聞(但是醫生都說應該是假的),就是有一名醫生宣稱他做了換腦手術。如果要換腦,前提就是另一具軀體所有器官都是好的,只有腦死,所以未來如果真的有換腦的情況發生,那道德上的問題應該更有爭議吧。
整體來說,這本書跟東野以前的作品不一樣,看完之後,也不會對自己有所改變,因為兩方都有理由,而且也都是無可厚非的,再加上劇情不是我想的那樣,我自己想得結局會更狗血、更激動。所以感覺沒有他以前的作品那麼好看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