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

[小說心得]空洞的十字架

 


註:原為2015/5/22於xuite上發表的心得

推薦度:9/10

一句書評:不論你是廢死還是贊成死刑,建議都先看過這本書啊。

東野圭吾討論死刑的書,之前有兩本,一本是<信>,另一本是<徬徨之刃>,前者是以加害者家屬討論死刑的影響,後者是由被害者家屬討論該不該死刑,但是這兩本都沒有現在這本<空洞的十字架>這麼全面,說真的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有點感動,因為覺得東野圭吾是一個不斷進步的作家,內容不會讓人覺的老套,反而會讓人更深入思考一些社會議題。

故事是說,中原道正與濱岡小夜子本來有一個可愛的女兒愛美,結果沒想到被闖入偷錢的人殺死了,而這名殺人者,之前已經犯下了殺人罪,因為在獄中表現良好而出獄,結果卻又犯下了這個犯行,在法庭上的攻防戰讓夫妻兩人身心俱疲,兩人一直走不出喪女之痛的陰影,於是協議離婚。沒想到在離婚五年後,小夜子在路上被人用刀刺死了,兇手是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本來的偵查方向也是搶劫殺人,結果在中原追查下,發現背後驚人的真相....

這本書是東野圭吾2014年的作品,他越後期的作品就越深入人性面,越少推理,所以這本小說幾乎可以把它視為非推理小說來看,也因此要思考的部份也更多。首先先來談談死刑對受害者家屬來說的影響,廢死者的論點都是在於就算把加害者殺了,受害者也不會復活,也不會讓受害者家屬走出傷痛,所以沒有必要有死刑。但是書中從小夜子調查的角度來說起,小夜子提到,其實死刑本來就不是終點,是一個休息站,如果加害者沒死,家屬會不斷的陷入為什麼我的親人沒做壞事卻要死掉,而殺了人的人卻還可以活著這種負面情緒中。所以死刑只是讓受害者家屬得到一個相對來說的平等,在加害者也付出代價後,家屬才能有開始思考走出失去親人的傷痛這件事。而現在的廢死就是希望受害者家屬,在加害者沒得到相對應的懲罰時,就強迫家屬要放下、要原諒,所以書上取名這叫:「以廢除死刑為名的暴力。」

而小夜子另一個論點是再犯率,現在沒有被判死刑的原因是因為犯人有教化的可能,可是問題是,怎麼教化?這個人已經長了那麼大了,經過了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後,結果還是殺人了,那是要怎麼教化呢?答案是就是把他關起來,對就是這樣。結果造成再犯率居高不下,所以表示法律下的教化是無效的,無效的話,為什麼還會用犯人能不能教化這個標準來量刑呢?這真的是非常奇怪啊。而且這種再犯的人往往是可以假釋的,假釋是表示在獄中表現良好,良好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有悔意,所以可以減刑,但是出來後卻會再犯,這表示獄中所謂判定的有悔意根本是沒有標準啊,那這樣也代表獄中的教化是完全的失敗,而所謂的假釋只是因為讓獄中爆滿的犯人有所疏解而已。所以小夜子的論點是,死刑至少可以讓這個人不會再有機會去殺下一個人。

但是書上也提了另一個故事,就是殺人者,因為背負著罪惡感,所以他從事有意義的工作,救了許多的人,如果他當初因為殺人被判死刑,那他今天不就沒辦法救這些人了,這不是才是真正的救贖嗎?這一個論點也是廢死常常強調的一點。但是我覺得這也是有一個前提,罪惡感本來就會造成不一樣的結果,也有人可能會像書上一樣走入自殘的路,但是假設書上這個人當初殺人就被抓了,也沒被判死刑,他如果被關了,他今天就不會從事救人的工作,根本也沒辦法救那麼多人,也沒辦法贖罪不是嗎?所以我覺得不是應該寄望於未知的未來,應該是在現有的情形下做出公平才是對的啊。

在稻盛和夫的<我這樣改造命運>提到一件事,有一個青少年犯下了殺人的罪刑,是因為他不知道這會被判死刑,有一個名嘴就說如果少年更懂法律的話,就不會犯下這個錯了,稻盛和夫就說這怎麼會是懂不懂法律的問題呢?如果從道德的標準來看這件事,就不會去殺人了啊。現在社會的情形就是這樣,如果你懂法律的話,你殺人就可以不用死,靠著有悔意加上非故意就沒事,像酒駕撞死人罪就會很輕,原因就是因為他是在無意識下的犯行,但是這似乎就像稻盛和夫說的一樣,失去根本的原則了。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不是才是最符合人性根本的原則嗎?如果法官們能以原則來判案,而不是以法律來判案,那就會少了很多恐龍案件了啊。

這本書點出了目前司法界很多讓人覺得很荒謬的判決,台灣目前也出現類似的情形,像有人酒駕撞了別人家,法官判免賠,或是殺了一個人出來又殺了一個人,還是免死等。法律本來是應該是在一個讓人民覺得公平的原則下的輔助工具,不知道何時變成像金融投資一樣,懂得人可以賺大錢,不懂的人就被剝削的東西,真是令人心寒啊,所以我很推薦大家看這一本書,當越來越多人關心這種問題後,這個問題才會獲得改善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試讀心得]十字屋的小丑

  註:原為2014/6/29於xuite上發表的心得 如果像我一樣把東野圭吾的中譯作品都看過的人來說,會很明顯的發現東野圭吾的作品在早期是以本格推理小說為主,後期是強調人性的推理小說,或是說是一個充滿人性的小說再加入了推理的元素。這本書是東野圭吾在1989年的作品,所以內容是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