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原為2011/3/28發表的心得
推薦度:7/10
光聽這部片名,很多人可能以為是愛情片吧,但其實這是一部復仇片,而且是深層心理的復仇片,跟我本來的預期差很多。我不知道裡面用的告白算不算是日本用語,在台灣也許應該叫獨白、或是自白吧?裡面的劇情是以不同人的角度來自白自己的內心,也因此同樣一件事,在三個不同人的自白下,可以發現每一個人的心態都完全不一樣,別人以為那個人很悲傷,但是在他的自白的時候,卻發現那個人的內心其實很高興的這種反差,看完其實心情不會太好,因為這部片對於人性的黑暗其實算是講得太深入。
這部片雖然主軸是復仇,但是裡面還有親情、教育、霸凌、死刑、少年法等的反思,我記得以前在新聞看到其實日本的霸凌也非常嚴重,在很多日劇也提到過這件事情,會發生這樣的原因從片中來推測是因為老師不太管學生的事,因為有學生在受罰後就設計假性侵事件,讓老師人人自危。而犯了大罪的學生,在家長過度的保護,及少年法的關係下,完全不會有反省的感覺,所以對於他們來說做錯事也沒那麼可怕,而且對於生命也沒有必要過於尊重。就以教育這件事來說,我個人覺的台灣也許也會走向這個地步,因為有人本一直在提倡零體罰,老師已經沒有合理的處罰權了,如果那個學生完全不受教,請問老師能幹麼?最後就是放著白爛,如果學生發現老師都不能幹麼,愛霸凌的就越會欺負人,如果再加上家長不管學生,或是過於溺愛學生,最後的結果我想當然會是很可怕。其實台灣已經有這種事件很多了,看到接二連三報出來的新聞,我個人覺得在這樣下去,以後只能給小孩學防身術了。
而少年法這件事來說,台灣也有類似的法律,不過比較嚴一點,以片中為例,只要未滿14歲就不會判死刑,甚至殺了直系親屬也不會判死刑,台灣是殺直系親屬會被判死刑,但是殺別人是不會被判死刑。我個人是覺得,不管是那一種判法,都是很奇怪的判法,如果他本性這麼兇殘,為什麼會期待他長大就會變好?而且,為什麼要浪費其它人的生命來讓他變好?如果他長大後沒有變好,又去殺人,那這樣合理嗎?我個人覺得如果真的要設死刑的話,就是不管幾歲,殺人就是償命,這樣才會合理啊。以片中的那個少年A來說,他已經心理變態到對於別人的生命、甚至自己的生命都不在乎,只要想殺人為樂,這樣的人還是因為在少年法的關係下不能被判死刑,這樣是否合理呢?我想這也是片中想點出來讓人反思的吧。
最後這部片的主軸是復仇,但是因為少年法的關係,女主角知道法律是沒辦法復仇的。真正能復仇的只有讓他們得到心理上的痛苦,才叫復仇。我個人覺得這種深層的復仇,比直接殺了他們還要恐怖,而且也比較不犯法,其實她復仇完之後我們看到心理沒有痛快的感覺,反而有一種深層的恐懼跟感傷,我想這也是希望要我們反思什麼叫復仇吧。
整體來說這部片還蠻精彩的,每一個人的心理告白都讓人覺得很意外,缺點就是可以過於黑暗,所以不喜看黑暗片的,還是小心觀看為妙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