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5日 星期六

[讀書心得]雪球速讀法:累積雜學資料庫,達到看書十倍速,大考小考通通難不倒

 

註:原為2015/9/10於xuite上發表的心得

推薦度:10/10

作者宇都出雅巳之前有另一本書<超快速讀書法>是在講考試的,因為他在一個月內考上CFP證照,所以他提出了高速大量迴轉的讀書準備法,這本雪球速讀法,其實就是高速大量迴轉法,只是在這本書中他有著比較完整的說明,可以應用在一般書籍閱讀上。

作者提出一個公式是:

速讀能力=速讀技巧x雜學資料庫(包含知識、資訊、經驗)。

雜學資料庫這件事在一般的速讀都很少提到,但是卻對學習速讀有很大的影響。舉一個最極端的例子來說好了,就算你再怎麼不愛看書,今天拿一本白雪公主的故事給你看,你就算沒學過速讀,也可以很快就看完吧。原因是你從小可能就聽過、看過、讀過白雪公主的故事了,所以就算你沒有仔細閱讀,你也可以了解這個故事而不會有偏差太多的情形。所以你之前的讀過、看過、聽過、甚至體驗過,就是你的雜學資料庫。但如果你根本沒有資料庫的話,就算你會再高的速讀技巧,你也沒辦法理解那個內容的。我再舉一個極端的例子來說,假設你今天不會德文,你有辦法用速讀法把德文書的內容都印在腦中,然後等到之後你學了德文再提取出來嗎?我想這應該是不可能的,但是很多速讀卻是以這樣的理論在說明,這不是很怪嗎?所以作者認為,其實讀書的目的是要理解「你不懂」的事物,如果速讀造成的結果只是讓你不斷的從你已知的資料庫中提取你已知的知識,那就失去了讀書的意義了。

所以書上針對影像閱讀法或是槓桿閱讀法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影像閱讀法就像前面說的,作者認為是不可能一次就印在腦中之後可以提取,作者也自己上過這個課程,他覺得最後那些人不是真的理解了那本書,只是了解到那本書中跟自己的專業比較接近的知識,說難聽一點就是自以為了解。我自己試的結果其實也是會懷疑我真的懂了這本書嗎?這也是後來我沒有再用影像閱讀法的原因。而槓桿閱讀法是說找出自己想要讀的章節讀那一段就好了,但是作者卻認為這樣不好,如果真的要用檢索的方式閱讀,那還不如去google,幹麼要讀書。而且一個作者寫下的內容通常有前後連貫的宗旨,只取一章有時候會落入斷章取義的問題,所以他認為還是要看完整本書比較好。

那回到作者的雪球速讀法,如果我要看的這本書,我就是沒有這方面的知識,我的雜學資料庫就是空的,那我就只能痛苦的一個字一個字讀嗎?其實不是,作者認為就是要快速的閱讀,先留下一個概念,再讀第二次,就會了解。第一次的快讀其實就是在資料庫留下少許的資料,第二次就會從這個資料中再新增加新的資料,就在不斷的反覆閱讀中,就像滾雪球一樣最後就會獲得全部的知識了,這就是雪球速讀法。

實際執行法為:

1.花兩分鐘將目錄看個十遍。

2.花五分鐘將前言、後記看五遍。

3.花15分鐘看完所有書中的標題或粗體字。

4.花15分鐘細看,針對自己有興趣的部份再做那一段落的展開。

不論是1-4的步驟都要注意要用放鬆的心情,然後把握「閱讀時不求甚解」跟「閱讀時不轉換成聲音」兩個原則。

這樣就可以在大約40分鐘看完一本書了。

我自己試步驟1的時候就會有一個明顯的感覺,第一次就會很緊張,想說目錄那麼多怎麼記得起來,2分鐘看十遍就是一遍6秒鐘,我後來就是在看的時候心中數1-6,就不會讀它。在看到第三遍的時候突然看到之前沒看到關鍵字,第三遍之後能記得的就比較多了,所以作者不斷的強調,一本書一定要看兩遍以上才會真的學到東西。

這個方法我以前就知道類似的作法了,但是我也沒辦法完全用上,原因是我不斷的看過去之後,我還是會擔心我是不是有漏掉,最後還是會細讀一遍,當然因為有了前面的概念,所以細讀的時候速度還是會加快,但是並沒有達到40分鐘就能看完一本書的境界,所以這個方法還是要不斷的練習才能達到速讀的效果。但是就算只用一半,其實也可以增加讀書的速度啊。

整體來說這本書有強調到速讀不應該是只著重在速讀的技巧,其實大量的閱讀才是最重要的,速讀術的發明人,其實就是在大量閱讀後才發現原來可以讀很快。但是現在人去學速讀,卻是希望讀越少的書越好,速讀就是要減少自己閱讀的痛苦時間,那在這個心態下,應該是學不成速讀的啊,所以我覺得學速讀前先看看這本書,是一個很好的觀念建立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說心得]新參者

  註:原為2012/4/5於xuite上發表的心得 推薦度:8/10 我是先看了日劇,個人感覺日劇頗不好看,但是在看過< 紅色手指 >後,我個人覺得可能是日劇改編的不好的關係,於是還是在硬蛤蠣的大力推薦下,看了原來這本小說。看完之後我深深感到後悔,後悔自己幹麼要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