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原為2010/4/13於xuite上發表的心得
這個作者曾經當過哈佛的經濟學副教授,後來在日本小泉政權中擔任不少重要職位,一般這種官員如果在台灣出書的話,一定是回憶錄之類為選戰考量的書,所以這種官員竟然出教人讀書的工具書,算是蠻令人驚奇的。
這本書最重要的部份就是學習矩陣(在下方的心智圖中有),我個人覺得把想學的事放到矩陣中,很容易就可以發現自己少了那一部份,或是過於偏重那一個部份。任何一項學習都可以是有目的,包含能多一點話題跟別人聊天也算是一種目的,有目的的學習就會比沒目的的學習更有效率,所以如果先能畫出自己的學習矩陣,學習就會更有效率。而交互不同科目的學習,在黑川康正的書上也有提到說這其實也是休息的好方法,矩陣上的四個相限裡的內容通常會不太相同,所以也有達到轉換學習的效果。
而要讓自己能持續學習的方法,就是要有長程跟短程的目標,短程的目標就要訂出計畫,按表操課會比較能持續。最好要有優秀的競爭對手,我記得我國中的時候會跟坐在隔壁的比誰寫參考書的題目會比較快,那個時候就覺得寫參考書很有趣。可是高中沒有這種競爭心理,所以就很難持續學習。
在矩陣左邊有範圍的學習中,書中的目標大部份是證照考試,他的建議就是背問題集並反覆練習到厭煩為止,然後親自歸納重點,其實這個部份在超快速讀書法一書中,也是提到一樣的觀念。也許有人會覺得那數學怎麼辦?我最近看的另一本書是說,數學也是背誦,只是他背的是公式而已,考試會出現的公式就那麼幾種,必須要背到能反射性的知道要套入那一個公式,解題就會快了。
作者是覺得未來的人才應該要跨領域,文科最好學理科的項目,理科最好學文科的項目。而其中理科跨組他最建議學習的文科項目就是經濟學,他覺得這是商業必備的知識,而且因為理科有數學基礎所以容易跨入。我是覺得應該要學會計,不過會計可能感覺起來比較枯燥,經濟感覺起來比較跟生活相關,但是範圍就會相對的變大了。
整體來說這本書我覺得有教了基礎學習的方法,也有他個人的人生體驗。有一件我很驚訝的事是他提到他在哈佛當副教授的時候,有一個學生是同時修東大跟哈佛的課程(是違反校規的),但是這個學生只來哈佛上課,當時作者就問他你不用去東大上課沒關係嗎?學生說:「沒關係啊,只要有回去考試就好了。」後來這個學生真的只有回去考試,但是最後兩個學位都取得了。作者雖然是想要表達人生的學習還很長,只在大學裡的學習其實是過於簡單了,但是我的看法是這也代表了在台灣這種類似日本考試制度的情形下,如果的考試的話,取得文憑也相對的容易,所以如果真的有自己的有效學習方法的話,那在台灣就會比較容易取得文憑跟證照,對求職也會相對的有幫助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